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压力加工85级校友雒建斌院士团队完成的“摩擦过程的微粒行为和作用机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我校建筑学84级校友蔡昭昀,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钢结构事业部副总经理、我校工民建81级校友吴明超所在团队完成的“大型屋盖及围护体系抗风防灾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雒建斌院士
蔡昭昀校友
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摩擦过程的微粒行为和作用机制(The behaviors and mechanisms of particles in the friction processes)
项目简介:微粒在摩擦相关过程中普遍存在,其行为和特性往往决定了摩擦的规律和表面的损伤。特别是在典型摩擦过程--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化学机械抛光,微粒的行为控制对获得近零损伤表面至关重要。本项目的主要发现点如下:(1)实现了纳米颗粒运动状态的观测和流速分布的测量,首次在蒸发水滴中直接观测到Marangoni流动,提出了新的流动判据,应用于晶圆清洗干燥中,大幅度降低了晶圆表面残留颗粒的数量,远优于生产线的控制指标。(2)揭示出液体中纳米颗粒与固体表面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材料的原子级去除机理,制备出基于超光滑表面的晶圆(Ra 0.05 nm);(3)发现纳米颗粒在润滑油中的增粘效应和减摩抗磨机制,有效地提高了润滑油膜的承载能力,将摩擦系数降低75%;通过纳米微粒对缺陷生长的抑制作用,实现了材料的强化。这些创新成果为纳米摩擦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观测手段和理论,为微纳制造等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已应用于计算机硬盘、集成电路晶圆等的超光滑抛光和后清洗工艺中。
项目名称:大型屋盖及围护体系抗风防灾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
项目简介:大型屋盖及其围护体系风致破坏事故频发,已成为公共安全领域全社会的重大关切之一,其抗风一直是国际风工程和结构工程领域重点攻克的难题之一。本项目自1996年起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在大型屋盖风致作用机理、风效应分析理论、设计风荷载确定方法和屋面系统抗风的技术措施、检测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学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200余项重要工程,发表SCI、EI论文150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研究成果已纳入14部国家及行业标准,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