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04/10
2015

摩登上海设计派摩登人物专访:庞嵚(建筑学90级校友)

,英国贝诺建筑设计上海区域总监,我校建筑学专业90级校友,后留学英国诺丁汉大学。2008年回国,作为设计总监,和上海及香港团队一起打造过包括上海国金中心商场,环贸广场,悦达889,前滩核心区总体规划,前滩企业天地一期等等地标建筑。并任中国商业地产联盟专家委员,CBC知学学院及中国建筑师协会特邀讲师。说:“我是一个相对理性、折中、比较强调平衡的一个人;喜欢内敛平和、逍遥自在、简单但是有质感的东西,比如穿衣服,我不太能驾驭那种比较夸张的时装,感觉路数不同,我常穿白衬衣,有人可能觉得无趣,但是我觉得这是我比较自在的状态,干干净净的,也好搭配。这种自在,我感觉对于我的设计工作也有作用,能够在一种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进行,这种愉悦会融合在你的设计里,因为我感觉建筑设计,一定程度上来讲不仅仅关乎创意,有时似乎更关乎平衡,需要平衡各种矛盾,各种利害冲突,在这种动态平衡中朝着最终目标走,尽量不要走偏、失控。”

China-Designer.com:您对摩登上海设计派主题有多少了解?

庞嵚:了解一些的,感觉这是个好事情,各类设计师一起玩玩,彼此激发些思路,所谓“他山可以攻玉”。其实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大家用更开放的心态做设计,我不太喜欢仅仅在某个专业小圈子里讨论一些关于所谓‘专业方面’的内容,这样做可能会变成了一件相对小众的、自娱自乐的事情。而把不同领域的设计师组织在一起聊设计,得到的东西就会比较发散,不仅仅是讨论方法跟技巧而已,这是好事,发散出来的东西如果会有灵光一现的共鸣,那就会很兴奋,而这种共鸣,感觉往往会直指设计的核心价值。

China-Designer.com:您是怎样理解“摩登上海”的?

庞嵚:“摩登”其实就是英文的‘modern’。我听到这个词首先想到的反而是复古跟怀旧,想到了被称为‘摩登都市’的老上海,想象当时的传统文化和当时的生活习惯,在西方文化的快速闯入时的表现的不知所措及不得要领的懵懂与茫然,继而到欣然接受且甘之如饴的得意与骄傲,这种冲突感应该是极强烈的,“摩登”这两个字里面似乎承载了当时的上海人或者中国人的生命状态,它外延出来的东西是当时多种文化冲击杂糅出来的现象,不光是西方文化和地区文化相结合这么简单的,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地方。

“摩登”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可以让你往前走,也可以让你往后看,有趣。

China-Designer.com:您怎样看待上海的摩登建筑?

庞嵚:上海的建筑多是理性的建筑,区别于北京,北京有不少‘奇特’的建筑,这并不是错误,我也不是反对这些东西,这和决策思路有关,北京相对更加政治;上海很难看到很多奇怪的建筑,因为决策者相对来说比较理性,他们往往是以商业、以经济作为主要考量的标准。上海的建筑相对来说比较平实,没有过多所谓的‘个性化’表现,但形散神留,体现了城市的整体感,而北京传统的城市肌理,被过于粗暴的干扰,可能形散后神也就跟着散了,从建筑角度来讲是加速了城市的毁灭。虽然有人认为城市的毁灭不可逆转,建筑师便要加速使之毁灭,这或为调侃,或为无奈自嘲后的意淫,其实对于城市的变迁,此种现象似乎是一个必然过程而已。上海这一点相对来说较好,有考虑问题的逻辑性,我感觉深层次是一种承认过去的契约精神,这一点也是我对上海的一个理解,似乎可以认为是上海的DNA,有了这个DNA,‘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才成为可能。

China-Designer.com:您脑海中最先闪过哪一个在你心目当中有影响的上海建筑?因为我们摩登上海设计派其中有选出上海的十个摩登建筑。或者说您最喜欢的建筑。

庞嵚:其实我喜欢那些老楼,有时间感,在当时那绝对是‘摩登’的。那些老楼我感觉比较温暖,有手工的痕迹。能想到的建筑可能就是外滩建筑群了,严格来讲它是一个舶来品,它跟上海当时的建筑文化其实没什么关系,但是,就是一个在当时产生了非常强烈冲击的舶来品,现在却已经被上海缝合到城市肌理里了。作为一个外来的东西在上海生存下来了,而且让上海人引以为豪,这更加有意思些。其实我们做了很多新建筑啊,但我还是落了俗套了的第一时间想到上海就是想到外滩,因为我还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触摸到外滩建筑时的让人侧目的自顾自的微笑。

China-Designer.com:您觉得国内和国外的设计环境是怎么的不同,可以简单的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庞嵚:我只能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国内和国外最大差异性是专业性问题,就是对专业性的尊重认可问题。在国外设计师的‘设计权力’比较大,作为业主,是委托设计师来做他自己不能做的事情,所以比较尊重设计师的设计和结论,当然业主也是有要求的,他必须要知道这个产品是要干什么用的,目标是什么,这些东西一定会提前和设计师有交流。

中国的建筑师目前还是比较缺少话语权,其实我觉得建筑师也不能一味的抱怨,这是一个现状,改变不了他们我们就提高自己的说服力,让社会了解到设计的重要性和我们的专业性,甚至包括自己的谈吐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的让业主感觉到你的专业,有时甚至包括心理学,可以适当的圆融一些,面对不同的客户甚至有不同的方式。这是术,我也从来不认为这是一件坏的事情,中国人讲究术和道,“术”是技巧,可以有很多种,但是“道”一定要控制,一个核心的东西不能变---你的责任心,你对未来的憧憬,对现实的敬畏,你的理想。

China-Designer.com:您是怎么看上海的设计圈的?

庞嵚:其实我接触的不是很深入,没什么发言权,但是圈子文化我觉得比北京稍微弱一点,因为这可能也跟上海当地文化有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理性,注重经营自己的事业,不太重视这种圈子文化。但从功利的角度看,似乎也可以看出北京的生存环境更加严苛,必须有一个圈子,才能生存,而上海的生存环境更加有包容性,可以有独立的空间。

China-Designer.com:您觉得设计能改变世界吗?

庞嵚:我觉得设计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可以影响生活,影响世界。设计和技术是分不开的,技术不出现,设计只能停留在图纸上,比如过去很难做到三维曲面,因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相关软件硬件的出现,就可以被实现出来了。

其实大家都在都在强调设计,强调创意,有些作品为了设计而设计,over design,设计过头了,忽略了细节的表达和别人看到时的感受,就是你会觉得这个设计不贴心。当然不排除 ‘皇帝的新衣’往往也会有大量的拥趸。

China-Designer.com:设计是一种理性行为还是感性行为?

庞嵚:其实设计有人讲先天天赋,有人讲后天训练。我感觉和父母的家庭教育,朋友的影响,你的个人经历,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分不开的,都是设计的原始依据。理性和感性是在一起的,设计的感性思维要靠理性来收场,这是方法。比如尼采的‘强力意志’和‘酒神精神’:人的生活很艰难,无意义,但是要意志力去抵抗消极观念,要生活下去,要通过自己的修养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强力意志’,是理性;而我们要生活的愉快,还要靠一些艺术麻醉,让你短暂的脱离开你生活的种种烦恼和压力,这是‘酒神精神’,是感性,它需要一个很好的结合和平衡。有时感觉东西哲学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都是让人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理性和感性不可能区分的那么清晰,它是融到你的血液里头的,融到你生活方式里面的一个态度,这个态度会影响你的设计。

China-Designer.com:您最自豪的设计,是什么?

庞嵚:每个设计师都是理想化的生物,你可以问设计师,估计很少有人说自己最满意的某一个作品。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最满意的‘设计’就是对我自己生活的设计,对生活的某种‘控制’。有的设计师是通过失控而得到灵感,而我是从控制中得到灵感,我希望从对自己生活有某种‘预判’,而且,我到现在还是比较幸运的保持了足够自在的自我,还能自得其乐,挺自豪的。

China-Designer.com:您平时对工作日和休息日是怎样安排的?

庞嵚:工作的前十年大量的加班,因为我知道我必须这么做去增加经验,增强能力,当有一天感觉有那么一点点经验和话语权的时候,我就不想加班了,我不喜欢这样的‘忙忙碌碌’,设计师要创造美的东西,就要让自己的生活美起来,当然这个美不仅仅是指家具买的好,衣服穿得漂亮这些物质的东西,最主要的是心情要美。一定要保持自己内心的愉悦平静。所以我的工作状态是正常上班和下班,尽量让自己有效率,这是建立在一个预判的基础上,包括对业主的预判,对自己团队的预判,对项目进程的预判。我比较高兴的是现在基本还可以做到这一点。周末都是陪家人或者休息,可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观察与工作相关的信息。

我觉得每个人都在不停学习,都在努力吸收外面的信息,但当信息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会进入一种很茫然的状态,因为信息过多了没有时间去思考,太多的信息往里输送,你根本就没时间去理解这些东西,所以在一定程度需要“止学”,保持一个开放端,往内寻找你感动内心的东西,这样才会真正感动自己,才会让你自己感觉有说服力,然后才可以感染更多的人,这是我正在努力的目标。

我喜欢自在,生活在一个自在的状态里其实很难,受到外界很多刺激或力量逼着你去做一些事,其实很多问题还是需要你个人去平衡取舍,在繁杂的外界情况下,你要有儒家的入世,道家的洒脱,佛家的关怀与包容。

China-Designer.com:您除了设计以外,其他爱好是什么?

庞嵚:生活中其实很难脱离开设计,我设计建筑,提供一个壳子,在这个壳子内外能发生的事情,都是我兴趣所在,不一定专心,但尽量的随心所欲一些。

再有就是我要开始多运动了,包括一些强制性的健身,这只能说是让自己尽量保持健康的状态的一个生活的必需品,其他爱好还真不好说,写字算吗?我偶尔写写毛笔字,但很业余。

关闭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通信地址:西安市雁塔路13号     邮政编码:710055 联系电话:029-82202612   传真:029-82202612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董校友办公室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董校友会(教育基金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