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顾:
赵鹏林以轨道编织城市群的血脉,任俊用绿标定义未来之城的底色。“建大的‘四实’校风,是雄安工地上最朴素的信仰。”当京雄快线的列车驶过晨曦,当容东安置房的灯火点亮夜幕——雄安的故事迎来新的篇章。本期,我们走近另外两位校友:
郭瑞刚(96级校友),以“千年尺度”守护规划初心;
张达祥(99级校友),用“毫米精度”筑牢雄安质量。
他们的足迹,续写着上期未完的答案:从“基础扎实”到“作风朴实”,从“为人诚实”到“工作踏实”——四实校风,正在雄安长成参天大树。

规划图里“种”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郭瑞刚:雄安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1996级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校友
“真正的规划不是在图纸上筑高楼,而是在泥土里种希望。”——这是他在雄安扎根9年的答案他的故事2016年的白纸:作为首批拓荒者,坚持“每一寸土地规划清楚再开工”;9年的坚守: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若说任俊用标准定义绿色雄安,郭瑞刚则以规划播种城市温度。“校训是根,实干是肥,雄安是长成的森林。”

张达祥:北京双圆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第七事业部负责人
1999级工程管理专业校友
“作为建大学子,能够参与并见证雄安新区从蓝图到实景。”他感到由衷的自豪他的故事毫米即山河:参与多个重大安置房项目;鲁班奖的份量:参与项目多次斩获国家级质量最高奖,见证“雄安质量”从口号到口碑;校风淬炼:“毕业21年,‘基础扎实’早已刻进骨血”若说赵鹏林以轨道连接未来,张达祥则以尺规守护当下。“轨道铺向远方,安居就在身旁。”

四实成林,雄安成荫
他们的名字,是雄安的年轮:致敬所有雄安建设中的建大人:在这座未来之城的肌理中,赵鹏林的轨道、任俊的绿标、郭瑞刚的蓝图、张达祥的尺规,只是许许多多建大人身影的缩影。他们或许是深夜伏案的设计师,在规划图上勾画地下管廊的脉络;或许是烈日下的监理员,用满身尘土校验混凝土的配比;或许是扎根田野的测绘师,用脚步丈量新城边界的毫厘。他们的姓名未必见于报道,他们的故事或许沉默于钢筋水泥之间,但雄安知道——容东安置房的窗棱记得他们掌心的温度,启动区的路网镌刻着他们计算的坐标,白洋淀的碧水倒映过他们奔波的影子。正是这些平凡的身躯,以“基础扎实”的学识筑基,以“作风朴实”的态度躬耕,在“为人诚实”的刻度中坚守,用“工作踏实”的行动作答——让建大精神化作新城的骨血,让千年大计从蓝图走进人间烟火。
谨以此文,致敬所有为雄安奉献的建大人:你们在热土上写下的每一声轰鸣、每一寸精度、每一次夜以继日,都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献给时代的史诗。

从秦岭到华北,校训长成城市基因
从建大实验室的灯火,到雄安塔吊下的星辰——七年,见证着一个真理:国家战略的答卷上,建大人从不是旁观者,而是将姓名刻进大地深处的执笔人。